看著電影《遼沈戰役》,我為我軍一次次在激戰中神機妙算、轉危為安而贊嘆,更為人民解放軍為了解放全中國視死如歸、浴血奮戰而由衷的敬佩。同時結合觀影,我也對思政工作的重要性進行了深入思考。
統一思想,凝心聚力。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思想統一了,行動的步調就會一致,才能創造同心同力、同頻共振的大好局面。
首先,決策要講民主。無論是我軍高層指揮部,還是各作戰部隊,都是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地充分研討,不斷完善作戰方案。一旦做出了決定,就會高度統一、堅持執行。而反觀國民黨政府,蔣介石擅作主張,各部下則各懷鬼胎,整體上貌合神離。衛立煌、廖耀湘、傅作義、杜聿明等,形式上在執行指示,實際上卻在暗自盤算自己的前途或逃路,甚至鬧出了朝天放槍佯裝在奮戰的假象,蔣介石不得不多次乘專機飛到現場強壓指揮。陽奉陰違的做派能逃脫一損俱損的結局嗎?“上下同欲者勝”。我們日常工作中的決策也要講究民主性,充分聽取民意,因為他們最清楚現場問題在哪、需要怎么解決,他們也最清楚安全的隱患和降本增效的點在哪。因此,我們就要定期通過征集基層干部和職工合理化建議、金點子、職工代表提案,集中大家的智慧,然后再編制措施抓好落實。這樣才會有的放矢,合力解決問題,共同推動企業安全高效發展。
其次,調研要到現場。每一次作戰前,指揮部都要根據地形圖和前線電報,充分分析敵我實力,甚至還要到現場勘察地形,再研究制定作戰方針。比如10月8日那天,林彪帶著羅榮桓、劉亞樓,并通知參戰各縱隊首長們集合,一起到帽山觀察地形。大家邊看邊討論,最終確定由第二縱隊和第三縱隊,還有第六縱隊的一個師從錦州北面擔任主攻等方案,從而再次獲勝。工作中的調研必不可少,就要到基層、到一線調研,了解現場問題,問計于群眾。比如在生產中,采煤遇斷層時如何提臥刀,巷道地質條件發生變化時如何優化支護方式?引進使用干式除塵機和單軌吊等新型設備如何更好地用到現場?再比如在后勤保障中,針對當前各單位職工居住雜亂、不便管理的實際,調整宿舍分配勢在必行,但的確復雜,就需要聽取職工的呼聲,調研一下支持率有多高?在調研環節費力了,措施落實起來可能就要省些力,并且能夠保障效果。
再者,干群要一條心。群眾的力量是巨大的。要想凝聚群眾、發動群眾,就必須深入群眾、為了群眾。干部也沒有什么特殊可講。戰斗中廣大干部無論從服裝還是伙食都和士兵一樣。也正因為解放戰爭是為了解救苦難大眾,推翻蔣介石反動政府,人民群眾才會豁了命地參軍作戰,戰士奮戰在一線,當地的群眾就到前線支援,有人的出人,有物的出物,送水的、送飯的絡繹不絕,甚至有的把嫁妝都抬到了前線,裝上土就可以掩護戰士的生命。一位農村婦女看到一名小戰士臉被凍傷,就硬是把自己鮮艷的紅圍巾圍在了他的脖子上。工作中,我們要想切實發揮職工群眾的積極性,就要持續開展好收集思想信息卡、用好“職工之家”群等工作切實聽取心聲,解決職工的所憂所盼。尤其是當前形勢給我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一定的影響,更需要做好職工思想疏導。
顧全大局,各盡其責。指揮部要科學指揮,作戰部隊就要英勇奮戰。在攻打錦州時,黨中央指揮部深思熟慮,縝密分析利弊,最終做出了攻打的決定;但是東北野戰軍一開始并沒有真正認識到此戰的戰略意義,思想有所動搖。當出現敵我實力懸殊嚴重、大量敵軍增援時,林彪更是有所退縮,中央指揮部嚴肅命令必須執行原方案。野戰軍則堅決服從大局,廣大指戰員英勇沖殺,僅用31小時便攻下了錦州,為奪取遼沈戰役全勝奠定了堅實基礎。值得一提的是,在戰斗中東野主力各縱隊兼程逼近聚集在黑山以東地區的廖耀湘兵團時,由于前方情況不明,報告一日三變,一度出現了混戰局面。林彪聽說縱隊找不到師、師找不到團時,毫不在乎地表示:“這個我不管,能找到廖耀湘就行!”其實紀律嚴明、訓練有素的官兵心中都有一個信念那就是“各盡其責”,于是便遇敵猛打、逐個殲滅,活捉了廖耀湘。工作中,我們要堅決貫徹集團部署,牢記陽城作為骨干企業的責任,始終聚焦工作目標和階段性重點。每一個人、每一個單位都有自己的職責,各項工作部署后,就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問題導向和結果導向,主動解決問題,不斷開拓前進,創造卓越業績,而不是等領導安排、靠別人督促、要別人幫助。
宣傳引導,堅定信念。戰斗就意味著奉獻甚至犧牲,有許多可歌可泣的事件,也有戰斗動態信息需要及時發布,以傳播形勢、鼓舞士氣。文工隊,還有負責宣傳的戰士都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毛主席更是宣傳工作的導師,越是關鍵時刻越是親自起草關于戰役的分析報道和作戰動員。在企業的運營過程中,宣傳工作意義重大,它雖然不是生產力,但能夠影響生產力。我們要及時報道行業所面臨的形勢任務、企業改革發展的動態,以及企業管理的創新、亮點和生產經營中的好人好事,以增強廣大干部職工的信心,發揮榜樣力量。
思政工作關乎一個團隊的戰斗性和向心力,必須用心用情,常抓不懈,抓出成效。
文/圖丨王廣文(陽城煤電)